蔡源林

主講人簡介

姓  名:蔡源林
職  稱: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
論文題目:從明清穆斯林經堂學者的「天命五功」論探索伊斯蘭禮拜與儒家工夫論的視域融合
論文摘要:
  伊斯蘭最主要的宗教實修為「天命五功」,包含念、禮、齋、課、朝五大宗教功課,並構成伊斯蘭律法體系的核心部分,統稱「禮拜」(`Ibadat)。「天命五功」的基本原則與具體作法都根據伊斯蘭聖典-《古蘭經》與《聖訓》-所載,並在先知穆罕默德立教期間(公元610年-公元632年)就成為定制,後代穆斯林對所載內容不再有任何異議,也未因伊斯蘭文明傳於阿拉伯半島以外的地區而有變異。中國穆斯林所傳承的「天命五功」正好見證了伊斯蘭律法的不可變異性,即便遠離中東阿拉伯地區、擁有全然不同的語言與文化、未受伊斯蘭政權的統治,中國穆斯林仍謹守這五大宗教功課的各項施行儀則。
  雖然,「天命五功」的儀則有其神聖性而不可擅自更動,但如何詮釋「天命五功」的信仰內涵,卻體現了伊斯蘭傳統可變性的一面。中國穆斯林嘗試結合儒、道、佛三教的觀點發展出獨特的「天命五功」論,以清朝初年的劉智(公元1660年-公元1730年)在其《天方典禮擇要解》的說法最具代表性。劉智從身、心、性、命、財等五個方面來解釋天命五功是要「盡其禮以達乎天」,故「身有禮功,心有念功,性有齋功,命有朝功,財有課功」,並以類似宋明理學家在談論修身養性的工夫般地詮釋「天命五功」的內涵。過去有學者將劉智的這種詮釋視為「以儒詮伊」的中國伊斯蘭在地化的發展,雖然個人認為此一論點並不能說不對,但卻過於簡化,而未能充分理解伊斯蘭傳統內部對禮拜內涵的詮釋,其實有著律法學、神學、蘇非主義等各種派別的差異性存在,中國穆斯林貌似宋明理學工夫論的詮釋,乃有其伊斯蘭思想理路可循。本文針對明清時代穆斯林經堂學者對「天命五功」的詮釋文本,嘗試釐清其源出伊斯蘭本位的思想傳統,並剖析其如何透過創造性的文化轉譯過程,以達到伊斯蘭與儒家傳統的某種視域融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