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鳴東

主講人簡介

姓  名:盧鳴東
職  稱: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
論文題目:求才與養士──朝鮮鄉學規範及士人形象的鎔鑄
論文摘要:
  鄉學是地方教化的根本,是培育各地士人的重要場地。士人居齋期間,遵行鄉學頒示的學令規章,據之讀書講學,檢身節行,作為賞罰善惡的標準。朝鮮太祖元年,朝鮮王朝始以學校興廢為考課守令之法;三年,又下詔全國州、府、郡、縣建鄉學,置教授、生徒,目的是通過地方政治措施興校育才,講授經典,在全國八道落實儒家教化政策。當時地方守令雖然依從政令興辦鄉校,惟中央沒有下詔學令以供鄉校參考使用。因此,世宗十九年(1437),成均館注簿宋乙開上言置「善惡簿籍」,以此為各官學校明立學令,後來成均館又建議以朱熹《小學》為成均館及四部學堂以至鄕校明立學令,可是,議政府以《小學》為「天下萬世所共尊仰之書」,反對施行。直至正祖九年(1785),成均館大司成閔鍾顯奉王命撰進《太學志》,於「學令」條中闡明肅宗十五年(1689)朝鮮學者李萬敷在《太學成典》中已為學令撰寫具體條目,並推測學令在太祖朝已為太學遵行。據此來說,在朝鮮王朝開國初年,中央政府沒有為地方鄉校提供學令模範,但在現存的朝鮮文獻中,包括《朝鮮時代私撰邑誌》、《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》,載有一定數量的相關著述。事實上,在儒家文化東轉朝鮮半島的過程中,朝鮮地方士人充當重要的角色,對鄉校、書院學令的制定和施行,貢獻良多。其中以嶺南地區為甚,新羅道、慶尚道和忠清道,素有「鄒魯之鄉」美譽,當地儒家人才輩出,書院數量眾多,為儒家文化的交流開拓出廣闊的空間,也為古禮的播遷注入綿延的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