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小華

主講人簡介

姓  名:楊小華
職  稱:輔仁大學歷史學系
論文題目:東方禪宗美學與西方現代音樂的交會
論文摘要:
西方音樂發展過程始終受到來自東方的影響,從近東的阿拉伯與土耳其至遠東的中國與日本,皆曾以一種「他者」的角色對身為「自我」的西方產生衝擊。尤其當西方音樂於二十世紀遇到瓶頸之際,東方思想與哲學成為一個突破困境的重要元素。本文以兩位作曲家-約翰•凱吉(John Cage, 1912-1992)及漢斯•曾德(Hans Zender, *1936)為例,討論東方禪宗美學如何啟發其作曲的新理念,並結合其固有的傳統特色,對西方音樂的發展開啟無限可能性。
    凱吉成長於一戰後美國音樂躍升國際舞台之際,早期作品已有強烈的實驗精神,1950年代起受到東方哲學的影響,將其對道家「無為」、禪宗「無念」與「當下」的詮釋,表達在《變化的音樂》(Music of Changes, 1951)與《四分三十三秒》(4’33”, 1952)等作品中。後者尤其徹底改寫了「音樂」的定義,音樂可以是無聲的,但此無聲並非完全沒有聲音,只要放下成見,無處不是有趣的樂音。德國作曲家曾德於1970年代開始對禪宗美學產生興趣,推崇禪宗藝術的簡約與樸實性,在作品中結合東方傳統,尋求音樂於形式與內容上的突破,尤其表現在以「洛書」與「俳句」為名的作品中,除了在音樂形式上受到啟發,音樂時間的發展也迥異於西方的直線性與邏輯式,相反地,東方音樂重視每個單音的價值,表現一種垂直與靜止的時間感。

    文末對作品中「自我」與「他者」的交會作一反思。文化交流的過程中,因對「他者」的好奇、興趣與嚮往,而開始產生對「他者」的想像,並反映在「自我」的文化形塑過程中。當對「他者」認知不足時,想像就扮演重要的角色,但也往往造成不符事實或誇大其實的現象。直至19世紀,西方音樂不乏東方的元素,但多僅限於表面的模仿與挪用,20世紀破除歐洲中心論之後,西方才開始從內在去了解東方的傳統,此時,「他者」不再只有裝飾或點綴的功能,而成為與「自我」對話的平等對象,實質意義上的文化交流才真正展開。